教師應該如何了解學生
可見老師瞭解學生,在師生關係的程序中尤為重要,也是良性迴圈的必備條件。 1.通過觀察去了解學生。不管是課堂還是課外,注意學生的資訊接受,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,“有諸內,必行於外”。 學生處於人生啟蒙的引導期,任何的無知都是後續良好教育的絆腳石。
作者介紹教師如何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,教師可以利用某些研究方法來發現學生的學習步驟,並且回應學生的學習。 第六章介紹教師的授課方法。 在大學課堂裡,課程講述是最普遍被「濫用」的上課方式,卻也是最無趣的一種方式,因此作者介紹一些方法,讓課程講述變得更有趣,也更有啟發性。
(一)學生應該先閱讀相同的指定教材,並且針對內容提出問題。 (二)每一堂課剛開始時,將學生隨機分配為兩人一組。 兩人小組裡的其中一人(甲君)開始問對方(乙君)問題。
PDF 檔案
•就教師而言,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是目的 也是一種手段,教師須將提高學生學習動 機視為首要任務,教師在教學設計時,若 能適時運用動機策略,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念,運用多元教學策略與方法,了解學生 學習反應,配合適當的教學活動之進行,
PDF 檔案
老師必須知道學生的各方面 資訊:學生愛什麼、怕什麼,過去的表現,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 。這些資訊都 可用來調整教學,而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。優秀的老師能夠「讀」學生,從交談 與作業中了解學生,觀察他們的互動。這些資訊將累積成教育知識。
除了自我質疑之外,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了解也十分重要,而一個好的課程大綱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與疑問。在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大綱時,教師必須提供課程中需要的資訊、工具、作業、課堂活動,這些課程要求都必須能夠幫助學生學習。
- 有效的教學,來自有效的教師
- 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》了解行為背後信念,教師就是「錯誤目
- 如何激勵學生
- 【學習歷程檔案】 深入了解作法,才能教學生做出特色 |Caves
- 教保人員倫理個案一
- 自主學習指導策略分享與討論
PDF 檔案
老師們在面對認輔的學生時,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該如何了解這個學生,要用什麼方法幫助他才好。 實際上,若依楷模認同教師的作法,由學生填選喜歡的老師來作安排,老師輔導的學生大都是本來就
PDF 檔案
先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學習風格 外,教師需對此採取不同的教學策 略,如彈性分組、互助學習等活動(吳 清山,2012),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活 動當中,必須要同時管理兼顧到小組 的學習狀況,並引導協學生進行有效 學習,更重要的是要能培養小組學習
PDF 檔案
老師就沒意思了。﹂來當老師,卻無法對教學有所貢獻,那我覺得當越老師。賴逸儒說:﹁如果只是想要這個職缺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穫,甚至未來能超 談到心目中的老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,賴 間給學生,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提供適當的協助。
而教師教學時不應該侷限於單一文本,九年一貫課程中,即鼓勵教師自編教材,重新書寫文本,更積極的作法是,教師應帶著學生,檢視教材中的各種意識形態,但前提是,教師及學生要了解什麼是意識形態。而藉由討論,共同編纂出沒有壓迫及限制的文本。
未來的老師們,更應該要思考身為一個老師,可以帶給學生什麼。 講座結束前,吳俊叡老師勉勵大家:「其實以前我也從沒想過要當老師,但至今也當了十年了。各位未來的老師,請問好人和壞人拔河誰會贏?我們就讓好人多一點吧。
3.學生使自己的需要獲得滿足,但是同時也妨礙到老師時,這就是老師的問題了。 (一)當學生擁有問題時 幫助學生尋求解決方法,但不是給予忠告,也不是替學生解決問題。此過程包含五個步驟: 1.了解和澄清問題:運用反映式傾聽的技巧 2.運用腦力激盪術
PDF 檔案
評論。教師尤需在教學活動前,搭設鷹架,幫助學生了解 學習內容,並將所學與其他 相關課程建立適當的連結,使學生了解克服自己會做與在教師幫助下才能完成的課程 中此二者的差距。有效教學的輔助行為如同催化劑,必須與關鍵行為協調整合運用
了解一個人的目的後,我們就能知道接下來大概會如何發展。 —— 阿德勒 在正向教養中,教師應該把注意力放在「解析學生行為背後的信念」之上
這需要老師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學生,同樣地,若教師自己對主題感到興趣亦有幫助! 來源:Matt DeLong and Dale Winter, Learning to Teaching and Teaching to Learn Mathematics: Resourc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,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, 2002, page 163.
108課綱實施後,不論是學分數調整、課程設計至學生多元評量採計,教師和學生們都面臨新的挑戰。自111學年度起,高中升大學學測分數的比重將低於50%,個人學習歷程檔案(P1)須高於校內甄選評比(P2)。學習歷程檔案內容包含個人基本履歷、歷年修課紀錄、課程學習成果、多元表現 (如:競賽參與
DOC 檔案網頁檢視
1.校長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。2.擁有足夠的學校教職員,包括助理及資源人員。3.根據學校教職員的需求,提供充分的資訊及技術輔助(例如有關身心障礙學 生的資訊、教學方法、接納身心障礙學生團體輔導活動)。四、教師方面:
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要自己去學,那身為自主學習的指導老師,究竟該如何「指導」?什麼可以教?什麼不應該教?該如何引導?怎樣同時維持學生的自主性?雖然這沒有一套標準作法,但借鏡每位老師的指導方式,發現即使每位老師都謹守在「自主學習」的界限之內,卻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和背後的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