葭
jiā. 釋義. [名] 蘆葦。. 或特指初生的蘆葦。. 《說文解字.艸部》:「葭,葦之未秀者。. 」《詩經.秦風.蒹葭》:「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. 」宋.文同〈晚至村家〉詩:「深葭繞澗牛散臥,積麥滿場雞亂飛。.
另見xiá. 葭. jiā ㄐㄧㄚˉ. (1) 初生的蘆葦: 葭 蘆。. 葭 莩(a.蘆葦中的薄膜;b.喻關係疏遠的親戚,如“ 葭葭 之親”)。. (2) 古同“笳”,一種樂器。. 鄭碼:EXXX. U:846D. GBK:DDE7.
漢語詞典 · 國語字典 · 成語詞典 · 成語典 · 國語辭典 · 一把刀
1. 蒹葭:蒹,音堅,荻葦;葭,音家,蘆葦;都是多年生水草。 2. 蒼蒼:毛傳:「盛也。」蒼蒼是深青色,這裡是指因茂盛而造成的深青的顏色。 3.
《國語辭典》中單字“葭”注音為ㄐㄧㄚ,拼音為jiā,部首為艸,13筆畫,意思是1.初生的蘆葦。2.樂器名。似笛的管樂器。通「笳」
蘆葦。或特指初生的蘆葦。樂器名。似笛的管樂器。姓。如漢代有葭眾。
葭的詩句
- 葭 (拼音:jiā,xiá,注音:ㄐ|ㄚ, ㄒ|ㄚˊ)
- 葭 (拼音:jiā,xiá,注音:ㄐ|ㄚ, ㄒ|ㄚˊ)
- 漢字:葭 (注音:ㄐㄧㄚ,部首:艸)
- 蒹葭解釋和意思
- 葭 這個字怎么讀_百度知道
- 【葭】(上面草字頭,下面假的右半邊)字典解釋,“葭”字的標
基本詞義 葭 jiā 〈名〉 (1) 初生的蘆葦 [young shoot of a reed] 非有葭莩之親,鴻毛之重。——《漢書·中山靖王傳》 沙洲葭葦。——宋· 陸游《過小孤山大孤山》 (2) 又如:葭草(初生的蘆葦);葭蓬(蘆葦與蓬草);葭灰(葦膜燒得的灰。
“葭”字是二級漢字,讀音是jiā, xiá(多音字),部首為艸,12劃。簡介:葭 。jiā 。初生的蘆葦:葭蘆。葭莩(a.蘆葦中的薄膜;b.喻關系疏遠
葭 jiā 〈名〉 (1) 初生的蘆葦 [young shoot of a reed] 非有葭莩之親,鴻毛之重。—— 《漢書·中山靖王傳》 沙洲葭葦。—— 宋 · 陸游 《過小孤山大孤山》 (2) 又如:葭草(初生的蘆葦);葭蓬(蘆葦與蓬草);葭灰(葦膜燒得的灰。 常用來標志、預測節氣);葭莩(原為蘆葦里的白色薄膜,后常來指代:友誼;交情;親戚
南宋 • 陸游 《清商怨 葭萌驛作》 山對面藍堆翠岫, 草齊腰綠染沙洲。 傲霜橘柚青, 濯雨蒹 葭 秀, 隔滄波隱隱江樓。 點破瀟灑萬頃秋, 是幾葉兒傳黃敗柳。 元 • 趙善慶 《沉醉東風》 搖曳巴陵洲渚分,清江傳語便風聞。 山長不見秋城色,日暮蒹 葭 空水
葭字取名屬性及五行屬什么: 葭字的拼音:jia、xia 葭的繁體字:葭(若無繁體,則顯示本字) 葭字的起名筆畫數:15 葭五行屬什么:木 葭字的取名數理吉兇:吉 葭是否為姓氏:是 說明:“葭”字有幾筆幾畫,是根據康熙字典及五格姓名學而來,并不一定與新華字典的筆劃數相同。
葭 高級漢語詞典 [] 初生的蘆葦 [young shoot of a reed] 又如:葭草(初生的蘆葦);葭蓬(蘆葦與蓬草);葭灰(葦膜燒得的灰。常用來標志、預測節氣);葭莩(原為蘆葦里的白色薄膜,後常來指代:友誼;交情;親戚;親眷
“葭”字是二級漢字,讀音是jiā, xiá(多音字),部首為艸,12劃。簡介:葭 。jiā 。初生的蘆葦:葭蘆。葭莩(a.蘆葦中的薄膜;b.喻關系疏遠
“葭”字是二級漢字,讀音是jiā, xiá(多音字),部首為艸,12劃。簡介:葭 。jiā 。初生的蘆葦:葭蘆。葭莩(a.蘆葦中的薄膜;b.喻關系疏遠
葭 字詞名: 葭 字詞屬性: 單字 部首字: 艸 部首外筆畫數: 9 縂筆畫數: 13 異體字: 否 注音一式: ㄐㄧㄚ 漢語拼音: jiā 釋義: [名] 1.蘆葦。或特指初生的蘆葦。《說文解字.艸部》:「葭,葦之未秀者。」《詩經.秦風.蒹葭》:「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
葭: 葭 jiā 初生的蘆葦:葭蘆。葭莩(a.蘆葦中的薄膜;b.喻關系疏遠的親戚,如“葭葭之親”)。 古? 詳細>> 相關詞語 禹葭 銜葭 汀葭 吹葭 附葭 胡葭 葭菼 蒹葭倚玉樹 葭灰 蒹葦 葭葦 蒹葭之思 蒹葭伊人 葭管 葭莩之親 蒹葭倚玉 兼葭倚玉 蒹葭 葭莩之
葭 拼音: jiā,xiá, 筆劃: 9 部首: 艸 部首筆劃: 3 解釋1: 葭 jiā 初生的蘆葦:葭蘆。葭莩(a.蘆葦中的薄膜;b.喻關系疏遠的親戚,如“葭葭之親”)。 古同“笳”,一種樂器。 筆畫數:12; 部首:艸; 筆順編號:122512115154
遠,見“葭 萌 ”。. 【葭莩】⒈蘆葦稈內的薄膜。. 比喻關系極其疏遠淡薄。. ⒉代稱親戚。. 【葭 萌 】遠方的人民。. 一上高城萬里愁,蒹 葭 楊柳似汀洲。. 溪云初起日沈閣,山雨欲來風滿樓。. 鳥下綠蕪秦苑夕,蟬鳴黃葉漢宮秋。. 行人莫問當年事,故國東來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Add yours